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扬州老城区

    信息发布者:bailianshan
    2017-10-17 15:39:27   转载

    作为扬州古老城市的重要证明之一,扬州老街历来传为美谈。只是近年来大兴土木,建了不少仿古的“老街”,像东关街这样的老街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啦。我这次看到的老街是指老城区(范围在广陵路,皮市街,文昌中路,国庆路这个范围内。细细数来有好多条不知名的小街交织在一起)里在不经意见发现的,这些老街没有经过翻修改建,还是保持原貌,看到了老街的真面目。DSC_9288 

    老城区的老街是真实的,现今旅游业发达了,许多被冠以“老”“古”“旧”的物件已不再真实存在,古镇、老街、旧货、老村。。。。。。原本朴素本色的东西被加工的不三不四,非马非象,让一部分人纷沓而至,留下更多的不像,而老城区的老街不是,她像一个长在深山的村姑,不晓得外界的审美评价,顾自保留自己的喜好。

    DSC_9192

    DSC_9195

    DSC_9200 

    DSC_9205

    DSC_9213 

    DSC_9221 

    DSC_9238

    DSC_9241

     

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  介绍下扬州老城区几天老街的历史

    左卫街 

    今天的广陵路以前叫左卫街,明扬州卫辖左卫街千户所设此,因名。以街道整洁宽敞,多名人宅第。民国期间,银行钱庄,望衡对宇,是金融一条街,自然也是扬州的金融中心。

    据《扬州金融志》记载,晚清时扬州有鸿德、德春、聚和、聚盛等钱庄,后周扶九、萧裕丰又合创裕丰隆钱庄。周扶九、萧裕丰为扬州盐商中的巨头,不仅在扬州开设钱庄和盐号,周扶九还在镇江的钱庄投资。自己又开设裕源银号,资本金约100万两,汉口、南京、九江、镇江、芜湖、常德、湘潭等地都设有支店。萧裕丰在长江中下游各主要商埠的钱庄业均有投资,当时流传着“周扶九的盐、萧怡丰的钱”的说法。当时还有裕通源、德裕昌、裕恒益、同丰成、义源泰、同升恒六家银号在扬州均设有分号。清末,扬州钱庄林立,最盛时钱庄(还不包括经营的小钱铺及钱米店)有五六十家。当时在扬州钱业中,大生首屈一指(大生后改组为怡大钱庄)。

    民国十二年(1923),扬州全城有31家钱庄,左卫街上就有怡大、华隆、恒丰(萧裕丰)、惠余(李鹤生)、元丰、志和、恒泰祥、信和、永康、德余等10家,这10家钱庄的资本都在两万两以上(资本在两万两以上的有15家,其余四家两家在新盛街,两家在多子街)。

    民国二十三年(1934),扬州城有12家钱庄,左卫街上有怡生、汇昌永、惠余、生元、元昌、生余等六家钱庄。

    抗战胜利后,左卫街上有中央银行扬州分行、中国银行扬州办事处、交通银行扬州支行、中国农民银行扬州办事处、中央合作金库江都分理处、江苏省银行扬州分行、江苏农民银行扬州分行、江都县银行、中国实业银行扬州支行等九家银行。

    左卫街上还有卞宝第、张联桂等名人故居。

    DSC_9245

    正在改造的甘泉路、广陵路一带,是民国年间扬州的商业中心

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  新胜街

    新胜街,也叫新盛街,原称翠花街,是一条与多子街平行的街。《扬州画舫录》的作者李斗就住在这条街上的伫秋阁,他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中说:“翠花街,一名新盛街,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,肆市韶秀,货分隧别,皆珠翠首饰铺也。”

    新胜街的街面是条石铺就的,沿街两侧有大小店铺数十家,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年间,这条街上主要经营珠宝古玩、金银首饰、皮货衣帽、胭脂花粉,当时有竹枝词写道:“新盛街前博古家,珠栏深护碧窗纱。摩沙未定宣炉价,且试官窑泼乳茶。”除了这些店外,在这条二百米左右的街上,就有过八家旅馆,九家饭馆,这些旅馆、饭馆虽先后开张或关闭,但大多数同时存在过。

    当时最豪华的“绿杨旅社”位于中央,坐南朝北,东去依次是“江北(抗战时期更名振华)”、“天成”;“中西”、“大陆”在绿杨斜对过,东去依此是“广陵”、“义和栈”和“正扬”。“江北”在抗战时期更名振华,“中西”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占据为“安抚所”挂牌“战友楼”。义和栈规模最小,是小商小贩等当时下层人物住的,营业的情况也不错。绿杨旅社开业后与之配套的饭店、理发店也相继在此开张。

    九家饭馆最西头的是坐落在大儒坊面向新胜街口的大兴馆,向东先有聚兴馆,然后依次是坐北朝南、而厨房在街对面的桃花宫、四五六、新宴酒楼、菜根香(1958年迁至国庆路)、一枝香、四源春和新亚酒楼。这些饭馆从名称到营业都是各有特色。大兴馆和聚兴馆都是清真馆,聚兴馆以善作红扒鸭出名。桃花宫取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宠妃韩素梅建桃花宫故事而名,这里是达官贵人、纨绔子弟享乐之所;四五六则符合商人追求利润,希望交到好运的心理,来客自然是商贾居多,菜根香则较为风雅,取清代诗人王渔洋《黄芽菜》诗句中的:“五载归来饱乡味,不曾辜负菜根香”中的菜根香,自然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。一枝香是专卖酒和下酒菜的,以油鸡板鸭、油炸小鱼和物美价廉的油炸豆瓣等而名。四源春是饺面店,后来迁至大儒坊,经营经济实惠的面点,最节省时一碗单面加上两只火烧,一般人的食量就可满足了。这些饭馆的老板有的原本就是厨师,桃花宫的毛元卿,菜根香的李魁南,四源春的业主都是“跳面的”大师傅。这条街上还有紫罗兰、正新理发店。紫罗兰理发店是扬州开业最早也是当时最大的一家理发店。后来又开创市区第一家男女式分项服务。1956年迁至国庆路。

    新盛街对面的三义阁,也是旅社集中的地方,有荣华、新新、美成、寄园、寿年等五家旅社。这条巷子里的永宁泉浴室也是一家老字号,浴池门口的一副对联十分有意思:“步上瑶池气象新,身离曲水精神爽”。

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  多子街

    多子街就是今天的甘泉路东段,即从国庆路到埂子街,南柳巷口的那一段。《扬州画舫录》中说:“多子街即缎子街,两畔皆缎铺。扬郡着衣,向为新样。”这就是说在清代乾隆年间多子街的经营是以衣料为主,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这条街的两侧虽说已不全是“缎铺”但还是以经营丝绸呢绒棉布、服装鞋帽的居多,有同泰、信大样、协大样、永记,华泰、天成泰、大成、德诚、宏大、和诚、陈记、德泰,德兴、同和,万和斋、福兴和、程鉴记等字号,此外就是五洋、烟纸、小百货,有协康、华隆、廉信、永安、吉祥、义成、全号、李文才、中和等字号,再有就是银楼、酒楼、面馆、茶食、南货、杂货、油漆、理发、照相、钟表、客栈、染坊等大小商店近百家,可谓是百业聚会了。所以当时有竹枝词说“辕门桥上看招牌”,并非夸张之语。

    以经营虾籽饺面为主的共和春饺面馆就在多子街,“饺面”就是同一碗汤料里,既有馄饨又有面条,风味独特。

    “共和春”始创人叫王学成,本来是面馆里的跳面工人,跳面就是和好的面用一根粗杠压成薄片,要面薄而又有韧劲,用扬州人的话来说就是“吃起来有咬嚼”,这光用手的力气是不够的,通常是人站在粗杠的另一端跳压,然后再用大刀切成细丝。王学成省吃俭用赚了几个钱后,先在扬州蒋家桥开了一家“四美春面馆”,1933年搬到多子街,并更名为“共和春饺面店”,经营品种仍以饺面、锅贴、单饺为主。

    共和春西去就是小东门街,《扬州画舫录》中说:“小东门街多食肆,有熟羊肉店,前屋临桥,后为河房……小东门西外城脚无市铺,卯饮申饭,半取于小东门街食肆,多糊炒田鸡、酒醋蹄、红白油鸡鸭、炸虾、板鸭、五香野鸡、鸡鸭杂、火腿片之属,骨董汤更一时称便。至城下间有星货铺,即散酒店、庵酒店之类,卖小八珍,皆不经烟火之物,如春夏则燕笋、牙笋、香椿、早韭、雷菌、莴苣;秋则毛豆、芹菜、茭瓜、萝卜、冬笋、腌菜。水族则鲜虾、螺蛳、熏鱼;牲畜则冻蹄、板鸭、鸡炸、熏鸡。酒则三花、史国公、老虎油及果劝酒。时新酸咸诸名品,皆门户家软盘,达旦弗辍也。”这样的饭店食摊,在那时叫做“荒饭”馆或“荒饭”摊,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,现在就叫做“大排档”了。

    《扬州画舫录》中说:“天瑞堂药肆在多子街,旌德江氏生业也。”这天瑞堂到了清末已不见了,辕门桥有两家老字号的药店一家是“大德生药店”,还有一家就是被国家授予“中华老字号”的“同松参号”。

    “旗亭”是指“市楼,古时建于集市之中,上立旗为观察指挥集市之所。”或是指“酒楼”。也就是“古代的市楼用以指挥集市”或“酒楼”。

    至于现在这条“古旗亭街”的得名时间和直接原因,可能和乾隆年间扬州商业繁荣,饮食行业特别兴盛,文人雅士云集扬州有关,因为它最早出现于乾隆末年成书的《扬州画舫录》之中。

    据祖辈曾在这条街上开店的张有华先生回忆,到了民国年间,古旗亭“当时也样样都有。有商业、手工业、服务业,从一个侧面补充辕门桥大商业的遗缺。”也就是说,依然是一条商业街。这条街的街北有森泰和皮丝烟店、摩登理发店孙家住宅、梅宝益瓷器店住宅、古旗亭小学校、朱家中服店、中医室林芝庭、朱家皮坊、玉皇阁、吴家售报店、吉庆里、小地藏庵、胡幼宾私塾馆、马公馆、徐公馆(解放后作为市总工会所在地)、孙家猪鬃作坊、胡三房、何皮匠店、符家锡匠店、蒋家洋书房、大灯笼巷、夏永盛炒货店、刘义和粮油店、何恒茂棉花席子店、功德巷、朱兴隆香烛店、张开云旅社、魏老老接生婆、魏家绒花店、曹汝霖测字算命馆、祁家烧饼店、莲花桥、妙音庵;街南有胡家烟酒店、朱家漆货店、太平巷、梅家住宅、曾德祥营造业、李家猪肉店、朱家豆腐店、吴佩孚饺面店、永胜街、金兆庆草炉烧饼店、张德泰车旋店(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当时小有名气,在扬州周边地区如高邮、邵伯、仪征、六合乡镇的皮匠都用我家生产的鞋楦头)、唯一理发店(老板张德林)、陈家老虎灶、谢家出租汽油灯店、吴家纸扎店、常家盆桶店、小井巷、华老住宅、王兆山油漆店、唐绍酱坊(代做烧饼“火烧连子”)、谢总门、江北浴室(即三星浴室)、林家鸡鸭店住宅(该店开在东圈门街口)、梁福兴棕棚店、李家篾匠店。周家石灰店、翁家凤来宾旅馆。

    DSC_9247

    改造中的广陵路

    DSC_9259

    DSC_9261

    皮市街的早晨

    DSC_9265

    皮市街的早晨一天的开始,忙碌的人们

    DSC_9268

    DSC_9269

    DSC_9271

    DSC_9272

    DSC_9276 DSC_9285

    DSC_9296

    DSC_9297

    DSC_9299

    DSC_9303

    DSC_9305 

    DSC_9311

    DSC_9316

    DSC_9322 

    DSC_9326

     

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  富春茶社 

    DSC_9329 

     
       坐落在古城扬州得胜桥的富春茶社,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。这座始以花局起家,继以茶座兴盛的老店,历经百余年的苦心经营,形成了花、茶、点、菜结合,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,闲、静、雅、适取胜的特色,被公认为扬州茶点的正宗代表店。扬州人宴请尊贵宾客的常用方式,就是去富春吃茶。古城的过往客人,都以品尝富春茶点为莫大享受。   
       富春茶社本来并不是茶馆,而是一家“花局”。清代末年,古城扬州“千家养女先教曲,十里栽花算种田”的遗风依然盛行,1885年(清光绪十一年),扬州人陈霭亭租赁了得胜桥巷内的十几间民房和几分空地,创设了“富春花局”,栽培四季花卉,创作各式盆景应市。1910年(清宣统二年),陈霭亭去世,其子陈步云继承父业,继续经营。   
       花局怎么会变成茶馆的呢?民国初年,周谷人任扬州商会会长,他70多岁的父亲周颖孝有一个嗜好,就是天天要上茶馆吃茶。当时的茶馆不是什么好地方,店老板都是安清帮头目,茶馆就是他们的“堂口”,不少流氓常在那里吃“讲茶”(即他们中间发生了纠纷,请“老头子”出面处理),以及做不正当的交易。周谷人不愿父亲和这些人接触,担心会影响到他的商会工作以及自己的声誉,但又无法劝说老父亲,颇为烦恼。当时商会有一所“商业中学”,陈步云在校内任庶务员,他便向周谷人建议,在他的花局里自办茶馆,专供老太爷和朋友们享用。周谷人认为这主意很好,便积极支持陈步云筹办,于是,茶社就此开张了。起初茶社不挂招牌,一直保留“花局”名义,以免清帮中人来找麻烦。后来,陈步云才将花局改名为“藏春坞茶社”,又更名为“借园俱乐部”,最后定名为“富春茶社”。一时,盐商士绅与文人名流,常常来此赏花、品茗、弈棋、吟诗,非常热闹。陈步云为迎合客人们的需要,除供应茶水外,又请来了高手师傅,雇用了堂倌、伙计,增加供应包子、点心,生意十分兴隆。 茶客中包括了扬州城中的各种人,他们常常按照不同身份分处就坐,于是渐渐地在茶社里形成了几个堂口。起初有“乡贤祠”、“教育厅”、“商业厅”、“县政府”等称呼,后来又固定为“乡贤祠”、“大成殿”、“土地庙”、“义冢地”四个堂口。   
       来“乡贤祠”的多为地方上有地位、有名气的人物;“大成殿”即原来被称作“教育厅”的茶室,是读书人的聚集之地;“土地庙”则是原来的“商业厅”,从古老的盐商、钱庄客人,到新兴的各种商业的老板、管事和高级职员们,都在这里聚会,或接洽交易,或交换信息,或招待过往客商;至于“义冢地”,则是鄙视与取笑的称呼,“义冢”者,无主之坟也,此处是个小的广场,原为摆放花盆的场所,泥地上放了十来张桌子,上面仅有柴棚遮盖,十分简陋,客人自然多是一些下等人士,五方杂处,无所不包。早期的富春茶社,固然是以上层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,但它却又不能将下层人物拒之门外。你上你的“乡贤祠”,他上他的“义冢地”,各得其所,各取所需,茶社自然就蒸蒸日上了。   

    DSC_9330

    富春茶社的包子和天津狗不理包子被誉为中国南北包子的代表。

    扬州印象里,老城区没有开发的老街是不可忽略的一幕,有了它,扬州才是独一无二的,有内涵的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